当前位置:美短文>范文>物理>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

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

时间:2023-11-25 10:23 范文
 

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

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,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?知识点有时候特指教科书上或考试的知识。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

  电压

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水压是使水发生定向移动形成水流的原因;电压是使自由电荷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的原因。

(1)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。

(2)电压与电流的区别:

①电压对电路中两点间才有意义,而电流和电路中某处或某点对应,一般说成某处的电流,某用电器两端的电压。

②电压是原因,电流是结果。

电压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(V),简称伏(V),此外常见的电压单位还有千伏(kV)、毫伏(mV)和微伏(μV)。 1kV=10V,1mV=10V,1μV=10V

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

(1)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。对外供电时,电源通过用电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。

(2)常见电源的电压值:

①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1.5V;

②一个蓄电池的电压为2V;把每节电池的正、负极依次相连,组成的电池组叫串联电池组,它可以满足用电器对直流电压的不同需求。因为每节电池的电压U1相同,n节电池串联后,电池组的总电压U=nU1。

③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超过36V;

④家庭电路中电压为220V(照明电路)

⑤发生闪电的云层间电压可达10kV。

常见电压值的划分

(1)不高于36V的是安全电压;

(2)1000V以下的叫低压;

(3)1000V以上的叫高压。

  电压表

电压表是测量电压的仪器电流用电流表测量,电压用电压表测量,电压表在电路中的符号是。

在电路中,电源或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可以直接用电压表测量。

表盘上的V表示直流电压表,用于测量电池等电源的直流电路电压。

实验室中,常用的双量程电压表有三个接线柱、两个量程,一般情况下“—”接线柱共用,另外两个接线柱分别标有“3”、“15”字样,它们与“—”接线柱一起分别组成0~3V和0~15V两个量程。

选用不同量程,分度值不同,选用0~3V量程时,分度值为0.1V,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下方的刻度线为准;选用0~15V量程时,分度值为0.5V,读数时应以刻度盘上方的刻度线为准。

电压表读数

1)使用电压表测电压,读数时首先分清电压表用的量程是多少,从而确认电压表相应量程每大格及每小格所代表的电压值。示数=分度值+小格数。

(2)指针偏向哪个刻度就按哪一刻度读数,不必估读,指针向两刻度线中间时,按哪一刻度读数都行,此时读数有两个正确值。

电压表使用规则

(1)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,如有偏差,则要用螺丝刀旋转表盘上的调零螺丝,将指针调至零位。

(2)电压表必须和被测用电器并联。

(3)连线柱的接法要正确:电流“+”入“—”出。

(4)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。

(5)在不能预知被测电压的范围时,先试用大量程,并采用试触的方法,如电压表示数在小量程范围内,则改用小量程,提高测量精度。

  探究串、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

知识点1——串联电路电压规律(见实验教学)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,即U=U1+U2+XX+Un。

知识点2——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:U1=U2=XX=Un=U。

  电阻四、变阻器

导体与绝缘体

导体: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。

绝缘体: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。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。

举例:金属、石墨、人体、大地及酸、碱、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;

橡胶、玻璃、陶瓷、油等都是绝缘体;硅、锗是半导体。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不同。

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。

原来不导电的物体,当条件改变时,也可能成为导体。例如:常态下玻璃是良好的绝缘体,如果给玻璃加热,使它达到红炽状态,它就变成导体了;纯净的水是绝缘体,但含有杂质的水却容易导电,是导体;干燥的木棒是绝缘体,潮湿的木棒是导体。

导电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导体;绝缘性能强的物体是良好的绝缘体。良导体和良好的绝缘体都是良好的电工材料。如:铜制导线中,铜丝是良导体,外包绝缘皮是良好的绝缘体。

影响半导体导电性能的因素:温度、光照和掺杂物。

在半导体中掺入少量的其他元素,它的导电性能会得到很大改善,从而可以把它们制成:

光敏电阻:有无光照电阻值差异很大。热敏电阻:温度略有变化,电阻值变化很明显。压敏电阻:电压变化,电阻值明显变化。二极管:具有单向导电性。三极管:具有将电信号放大的作用。

半导体元件的应用十分广泛,已成为电子计算机和其他电子仪器的重要元件。

电阻

定义: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。

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,物理学中用电阻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。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,他的大小与是否接入电路,及加在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压大小无关。

  牛顿第一定律:

1、伽利略斜面实验:

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(同一位置)滑下的目的是: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。

⑵实验得出得结论:在同样条件下,平面越光滑,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。

⑶伽利略的推论是:在理想情况下,如果表面绝对光滑,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。

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,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——在实验的基础上,进行理想化推理。(也称作理想化实验)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。

2、牛顿第一定律:

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,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,其内容是: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,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。

⑵说明:A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,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,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。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,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。

B、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:物体不受力,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,原来运动的物体,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,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。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,到底处于哪种状态,由原来的状态决定,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,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

C、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: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,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,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,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。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。

3、惯性:

⑴定义: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。

⑵说明: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。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,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,与物体是否受力、受力大小、是否运动、运动速度等皆无关。

4、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:

A、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,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。

B、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。

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,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,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(不要求解释)。答:利用:跳远运动员的助跑;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;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。防止: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;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;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。

对“惯性”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:

①“一切物体”包括受力或不受力、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、液体气体。

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,不是一种力,

所以说“物体受到惯性”或“物体受到惯性力”等,都是错误的。

③要把“牛顿第一定律”和物体的“惯性”区别开来,

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,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。

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,也有有害的一面,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,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,但并不是“产生”惯性或“消灭”惯性。

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、运动快还是运动慢,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,都具有惯性,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。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,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,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。

(3)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,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:

①确定研究对象。

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。

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。

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。

  力的理解

一、力

1、定义: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。单位:牛顿,简称:牛,符号是N。

2、三要素:力的大小、方向、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。

3、作用效果:

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。

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。

二、弹力

1、定义: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。

2、方向:跟形变的方向相反。

3、弹簧测力计的原理:在弹性限度内,弹簧的伸长与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。

三、重力

1、定义: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。

2、大小:G=mg,g=9.8N/kg。

3、方向:竖直向下。

4、作用点:在物体的重心。

四、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

1、牛顿第一定律: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,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。

2、惯性:一切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。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,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。

3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,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。

五、二力平衡

1、一个物体在两个力作用下,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,这两个力叫二力平衡。

2、二力平衡的条件: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,大小相等,方向相反,并且在同一直线上。

六、摩擦力

1、定义: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(趋势)时,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(趋势)的力叫摩擦力。方向: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。

2、产生的条件:

①两物接触并挤压;

②接触面粗糙;

③将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。

3、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:物体间的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。摩擦有静摩擦、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。

4、(1)增大摩擦的方法:

①增大压力;

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;

③变滚动为滑动。

(2)减小摩擦的方法:

①减少压力;

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;

③变滑动为滚动;

④加润滑油。

七、压强

1、定义: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。

2、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,它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。

3、压强的公式:

单位:Pa。

1Pa=lN/m2。

4、(1)增大压强的方法:

①增大压力:

②减小受力面积。

(2)减小压强的方法:

①减小压力:

②增大受力面积。

5、液体压强由液体重力产生,大小与液体密度和液体深度有关,液体压强公式:p=ρgh。连通器里的液体在不流动时,各容器中的液面高度总是相同的。

6、大气压是由空气重力产生,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存在,大气压的测量—托里拆利实验,P0=1。013Xl05Pa=760mmHg。

7、在气体和液体中,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。

八、浮力

1、定义:一切浸入液体(气体)的物体,都受到液体(气体)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。方向:竖直向上的。

2、产生的原因: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,F浮=F下—F上。

3、阿基米德原理:浸在液体(气体)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,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(气体)的重力。公式:。

4、计算浮力方法有三种:

(1)秤量法:F浮=G空重—F液示

(2)平衡法:F浮=G物,即ρ液V排g=ρ物V物g(适合漂浮、悬浮)

(3)阿基米德原理:

(压力差法:F浮=F向上的压力—F向下的压力)。

5、物体的浮沉条件:

浮力与物体重力比较:

F浮G,上浮③F浮=G,悬浮或漂浮

九、功

1、定义: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。公式:W=Fs,单位:焦耳(J)。

2、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:

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;

②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。

3、不做功的三种情况:

(1)有力无距离,如:推而不动;

(2)有距离无力,如:人对抛出手的物体;

(3)有力有距离,但是力垂直距离。如:提水而走。

十、功率

1、功率的意义: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,就是在单位时间里做的功。

2、功率的公式:

①定义式P=W/t

②推导式P=FV

3、单位:瓦特,简称“瓦”,符号W;千瓦,符号kW。

十一、动能

1、定义: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。

2、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:

①物体的质量;

②物体运动的速度。

物体的质量越大,运动速度越大,物体具有的动能就越大。

十二、重力势能

1、定义: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。

2、影响重力势能大小的因素:

①物体的质量;

②物体被举高的高度。物体的质量越大,被举得越高,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。

十三、弹性势能

1、定义: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。

2、影响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: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。物体的弹性形变程度越大,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。

3、动能和势能统称机械能。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,尽管动能、势能的大小会变化,但是机械能的总和不变。

十四、杠杆

1、定义: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。

2、杠杆平衡条件:动力×动力臂=阻力×阻力臂,即:

3、杠杆的应用:

(1)省力杠杆: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,省力但费距离。

(2)费力杠杆: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,费力但省距离。

(3)等臂杠杆: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,既不省力也不费力。

十五、滑轮

1、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;特点:不能省力,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。

2、动滑轮实质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省力杠杆;特点:能省一半的力,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,且多费一倍的距离。

3、滑轮组既可以省力,又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,但是费距离。

十六、机械效率

1、有用功: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。

2、额外功: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没有用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。

3、总功:使用机械时,人们对机械做的功叫总功,W总=FS=W有用+W额外。

4、机械效率: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,η=W有用/W总。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。

(1)用同一滑轮组(动滑轮重量相同)提升重量不同的物体,提升的重量越大,机械效率越高;

(2)用不同滑轮组(动滑轮重量不同)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,动滑轮重量越大,机械效率越低;

(3)用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提升重量相同的物体,斜面越陡,机械效率越高。

  初中物理学习方法有哪些

学会总结和积累

要想学好物理一定要学会总结和积累。物理是一门积累的科目,要善于从错误中吸取经验。也要积累平时做题的经验,一层一层地积累之后,相信物理对你而言并不难。其实物理有许多解题的技巧,一般的辅导书上都会有,你也可以自己找出技巧,掌握了这些方法你将更进一步。

重视画图和识图

学习物理离不开图形,从运用力学知识的机械设计到运用电磁学知识的复杂电路设计,都是主要依靠“图形语言”来表述的。知识的条理化,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等问题,用通常意义上的语言或文字表达都是有局限性和低效率的。所以,按照科学的方法动手画图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,所以初中生要想学好物理,一定要会画图和识图。

  物态变化知识点

1、物态变化:在物理学中,我们把物质从一种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,叫做物态变化。它们两两之间可以相互转化,所以物态变化有6种:熔化、凝固、汽化、液化、升华、凝华。

2、物态变化过程:

熔化:固态→液态(吸热)

凝固:液态→固态(放热)

汽化:(分沸腾和蒸发):

液态→气态(吸热)

液化:(两种方法: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):气态→液态(放热)

升华:固态→气态(吸热)

凝华:气态→固态(放热)

  固体的压力和压强

1、压力:

⑴定义: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。

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,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,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,则压力F =物体的重力G

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。

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。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。

G G F+G G – F F-G F

2、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:

⑴课本甲、乙说明:受力面积相同时,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。乙、丙说明压力相同时、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。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: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。本实验研究问题时,采用了控制变量法。和对比法

压强

⑴定义: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。

⑵物理意义: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

⑶公式p=F/ 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:p:帕斯卡(Pa);F:牛顿(N)S:米2(m2)。

A使用该公式计算压强时,关键是找出压力F(一般F=G=mg)和受力面积S(受力面积要注意两物体的接触部分)。

B特例: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(如:圆柱体、正方体、长放体等)对桌面的压强p=ρgh

⑷压强单位Pa的认识: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子的压力约0.5Pa 。成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:1.5×104Pa 。它表示:人站立时,其脚下每平方米面积上,受到脚的压力为:1.5×104N

⑸应用:当压力不变时,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:铁路钢轨铺枕木、坦克安装履带、书包带较宽等。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:缝一针做得很细、菜刀刀口很薄

一容器盛有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,求压力压强问题:

处理时:把盛放液体的容器看成一个整体,先确定压力(水平面受的压力F=G容+G液),后确定压强(一般常用公式p= F/S )。

液体的压强

1、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: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。

2、测量:压强计用途:测量液体内部的压强。

3、液体压强的规律:

⑴液体对容器底和测壁都有压强,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;

⑵在同一深度,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;

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;

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。在深度相同时,液体密度越大,液体压强越大。

压强公式:

⑴推导过程:(结合课本)

液柱体积V=Sh ;质量m=ρV=ρSh

液片受到的压力:F=G=mg=ρShg .

液片受到的压强:p= F/S=ρgh

⑵液体压强公式p=ρgh说明:

A、公式适用的条件为:液体

B、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为:p:Pa;ρ:kg/m3 g:N/kg;h:m

C、从公式中看出: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,而与液体的质量、体积、重力、容器的底面积、容器形状均无关。的帕斯卡破桶实验充分说明这一点。

D、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图象:

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:

一般方法:㈠首先确定压强p=ρgh;㈡其次确定压力F=pS

特殊情况:压强:对直柱形容器可先求F用p=F/S

压力:

①作图法

②对直柱形容器F=G

连通器:

⑴定义:上端开口,下部相连通的容器

⑵原理: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,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

⑶应用:茶壶、锅炉水位计、乳牛自动喂水器、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。

  浮力知识

1.浮力: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,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,这个力叫浮力。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。(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)

2.物体沉浮条件:(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)

方法一:(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)

(1)F浮< G,下沉;

(2)F浮> G,上浮

(3)F浮= G,悬浮或漂浮

方法二:(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)

ρ物< ρ液,下沉; ρ物> ρ液,上浮(3) ρ物= ρ液,悬浮。(不会漂浮)

3.浮力产生的原因: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。

4.阿基米德原理: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,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。(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)

5.阿基米德原理公式:

6.计算浮力方法有:

(1)称量法:F浮= G — F,(G是物体受到重力,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)

(2)压力差法:F浮=F向上-F向下

(3)阿基米德原理:

(4)平衡法:F浮=G物(适合漂浮、悬浮)

7.浮力利用

(1)轮船: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,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。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。

(2)潜水艇: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。

(3)气球和飞艇: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。

【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】相关文章:

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

初中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

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

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

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公式

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填空

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定义

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合集

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沪教版

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画图

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填空及答案

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整理